糯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北地区农村正月十五前后都有做美食 [复制链接]

1#

月半粑子;又称“月半团子”,学名“米团子”,简称“团子”,是我们家乡的一种特色美食。

在我们家乡,凡是用米做成的圆形食物,都统称为“粑子”。

“月半粑子”是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制吃的圆形米食;而农历正月十五又称“月半”;所以,叫“月半粑子”。

同时;它是籼米做的,所以,也叫“米团子。加之形状是圆的,寓意团团圆圆,所以,也称“团子”。

过去,在农村过年,一般是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为止。而且民间还有“年小月半大”的讲究。

说起“月半粑子”的起源,众说不一。

现在有的人将之冠之以很多冠冕堂皇的起源说法;我想无外乎出于各种目的,或许是因为某种需要进行的包装吧!

其实,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按照常理“元宵节”应该是吃元宵的。然而,为什么在我们家乡却要改吃“月半粑子”呢?

一方面制作元宵的原料是糯米。在过去落后和贫穷年代,加之我们又处湖区;可用耕地较少,而且糯谷的产量较低。

人们为了生存,只能多种产量高的秈稻米,糯谷种植面积相对很少。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糯米是比较稀有的珍贵粮食。

因为糯米在当时是一种高档粮食,加之还有其它更有价值的用途;如做米酒、打糍粑等,一方面用于农忙季节增加营养,另一方面用于重要节日、招待尊贵客人所用。

所以,制作“元宵”的原料大都是糯谷脱壳时留下的细米。糯米本来就少,可想而知用来制作“元宵”的糯米细米就更少了。

另一方面,尽管我们是湖区;但也是鱼米之乡,稻谷是人民的主要口粮。所以,每年稻谷脱壳剩下的细米比较多,如果将细米当正餐食用的话却又难以下口,细米就成了人们食之难咽、弃之可惜的粮食。

所以,人们想出此法;将粮食细米进行转换,用作制做“月半粑子”;可以说一举两得。

既可利废为宝,充分发挥细米的作用,将细米转换成一种美食;让人当作主食享用。同时,又解决了当时粮食不足的问题。

同时,将“月半粑子”模仿成元宵圆圆的形状,既可代替因糯米粉稀少而造成“元宵”的短缺。

同时,照样起到“元宵”的寓意作用,团团圆圆、欢欢喜喜。

我想:这就是我们家乡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月半粑子”的真正缘由吧。

“月半粑子”如何制作呢?

“月半粑子”的制作大致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月半粑子”包皮的制作,第二步是“月半粑子”馅料的制作,第三步是包“月半粑子”;第四步是蒸“月半粑子”。

首先,“月半粑子”包皮的制作。“月半粑子”包皮的制作大致分为选米、淘米、晾晒、粉碎、蒸热、和粉、搓揉和制皮八个步骤。

选米,一般情况下用作做“月半粑子”的米应选早秈米(早稻米)为最好,因为硬度比较适合,蒸熟后松散可口,加之便于再次回蒸。而中稻米和晚稻米有点软糯,做出来的“月半粑子”口感不好;还有点粘牙,也不利于回蒸。

米选好后,将米用冷水搓洗干净,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晾干。晾干后,用石磨将之磨碎(也有的地方用擀面丈进行碾压),磨碎的米粉子装上蒸笼上,将米粉蒸热。

不过,有的地方是将米粉子放到铁锅上焙炒。上笼蒸和焙炒的米粉做出的“月半粑子”各有各的特点。

上笼蒸的米粉做出的“月半粑子”,晶莹透明,白白净净的,非常好看诱人。

铁锅上焙炒的米粉做出来的“月半粑子”看像不是很好,颜色略带微*色。

但是,它比上笼蒸的米粉做出的“月半粑子”的香味更浓哦。

然后,将蒸热的米粉趁热用开水进行和粉,随之乘热将和好的米粉进行搓揉;直到完全软和粘合为止。

否则,如果不将米粉揉软、使之粘合在一起,蒸出来的“月半粑子”就容易破裂。

其次,“月半粑子”馅料的制作:馅料的制作则因家庭而宜,因为每个人的喜好、口味和家庭条件不一样,所以,馅料的配料各不相同。不过,其主料大致还是一致的。

主料大概有:大蒜、生姜、腊肉(或卤肉)、卤藕、卤海带、卤干子、胡萝卜和辣椒等,然后添加各种调料,放入锅中炒熟盛出放凉即可。

再次,包“月半粑子”。先将和揉好的米粉捏出一个个小剂子将小剂子从中往里慢慢转压,使之成为一个园形小洞。随之将炒好的馅料放入

圆形小洞中,慢慢把口捏拢收紧捏圆,这样一个“月半粑子”就制作完成了。

不过,要切记此步一定不能揉,只能不断的把米团往上推;最后合上口。

同时,“月半粑子”的包皮要薄,圆形小洞一定要足够深,能够尽量放入多的馅料,这样包出的“月半粑子”皮薄馅多才好吃。

最后,上笼蒸“月半粑子”。将包好的“月半粑子”一次性放入蔑蒸笼中蒸,一般只要一二十分钟,当闻见腊肉的香味就熟了。

刚蒸熟的“月半粑子”;不仅散发出清新的米香味,而且还有腊肉、大蒜和胡萝卜等混合馅料的浓香味。咬开后浓香扑鼻、四处飘散、直令人垂涎欲滴。

其实,“月半粑子”最诱人的吃法,不是刚出笼的新鲜“月半粑子”。应该是将过夜的冷“月半粑子”放入灶火中用稻草灰盖上,让它慢慢地烘烤。

最后出灶后,外壳金*飘香,一咬一个脆响,确实让人难以忘怀。特别是上学时带上一二个,更是惬意快活。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达,“月半粑子”的制作;再也不是用细米了,也不只是在正月十五才制吃。

现在,只要口馋了,如果自己不闲麻烦,随时都可以制作。做多了也不怕馊,放在冰箱保存即可。

同时,有经济头脑的人,也专门做起了“月半粑子”的生意,其生意也非常火爆。

还有的餐饮老板瞅准这一商机;也将之作为一种特色小吃卖,收入也较为可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