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邓老师讲年俗老太婆糯米打糍粑 [复制链接]

1#

本文首发于洛阳理工学院(IDt_edu)

「*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出品

关于春节和过年中国人总是有讲不完的习俗和故事把中华民族这一传统佳节烘托的分外热闹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艺术设计学院的邓世太老师为我们讲述一个打糍粑的故事共同品味这年俗里的烟火气息……

糍粑飘香

艺术设计学院*委书记邓世太

“年来了,是冤家。儿要帽,女要花。小媳妇要头绳扎鬏巴,老太婆要糯米打糍粑。”这首童谣,勾起我童年时期的过年记忆。

我的家乡光山县,地处大别山区,豫风楚韵交融。腊月里办年货,摆在第一位的,是打糍粑。

品尝过糍粑的人,无不对它的美味赞不绝口。很少有人知道,糍粑制作过程的艰辛。

为了打糍粑,每家每户准备的糯米,多者二三百斤,少则四五十斤。没有淘米工具,就清空家里的水缸。淘洗干净的糯米,在水缸里浸泡4个小时左右,上甑蒸。甑是圆柱形的容器,竹制,一甑可以蒸三四十斤。蒸糯米要烧硬实的劈柴,通红的火苗,带着强大的热力,瞬间温暖了整个灶间。看到甑的上方,热气垂直上升,表明糯米已经蒸熟,可以倒入石窝。

打糍粑的现场,更是热气喧腾。蒸熟的糯米,倒进直径二尺左右的石窝子里,糯米的清香,巨大的气浪,吸引孩子们前来围观。四五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用直径六七厘米的圆木拐子,围着地窝转圈,不住地捣。一边捣一边说笑话,唱小调。这场景,很容易让人穿越到刀耕火种的年代。别看干木拐子不重,要把熟糯米全部捣碎,让它们粘在一起,需要相当的体力和耐力。捣米的小伙子,看着孩子们饥馋的眼神,喉咙里几乎伸出爪子,随手抓一把糯米团,放到他们的小手上:一边吃去!孩子们吸溜起鼻涕,伸出脏黑的小手,接过糯米团,到厨房找两根腌辣椒,躲到一边去享受美味。小伙子们甩掉棉衣,轮起十多斤重的石锤,将已经捣碎的糯米,使劲夯,砸。糯米粘性大,一人抡石锤,另外一人要用湿毛巾蘸凉水,把刚砸过的地方濡湿、展开。连续四五十锤下来,精壮的小伙子会满头大汗,浑身的热气向四周辐射,宛若一个蒸汽房。另外一个人接过石锤,继续夯,砸。大家就这样轮番上阵,五六窝糍粑打完,天快放亮。

经过石锤夯打的糯米,砣在一起。平常日子里,擀张面条容易,可要把凝成一砣、融为一体、三四十斤的热糍粑砣擀匀,需要特制的案板和擀杖,更需要体力和技巧。这道工序,一般由年龄大、经验多的人来完成。待他把糍粑擀得厚薄均匀,晾凉后,切成大小整齐的方块,放清水缸里泡起来,随吃随捞。

千辛万苦制作出的糍粑,是春节时款待贵客的上品,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奢侈品。

糍粑的吃法很多,可根据季节、场合、个人喜好,变着花样做。油炸后蘸白糖吃,酥、软、糯、香、甜,入口满嘴香。在肉汤里煮着吃,吸尽油腻后的糍粑更香,肉的味道更可口。除夕守岁,上下眼皮直打架,大人在炉膛边烤块糍粑,孩子们顿时精神倍增。农忙季节,早饭简单,在稀饭锅里放几块糍粑,配上腌菜,足以抵挡一上午的饥饿。青*不接的时候,把糍粑切成薄片,与鸡蛋和蒜苗一起清炒,是一道上好的菜肴。

醇香四溢的糍粑,是根治乡愁的良药。每提起它,满口生津,回味悠长。

年味就藏在年俗里

洋溢在制作糍粑的欢声笑语里

看完邓老师细致的介绍

你是否也有些馋了呢

快来聊聊你家乡的年俗吧

-END-

责任编辑:赵燕昌、李成

审核:李日同

编辑:许允阅

文字来源:艺术设计学院*委书记邓世太

图片来源:洛阳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

发布来源:洛阳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

洛理工资讯

服务

互动

分享

新浪微博:

洛阳理工学院

了解洛理从云开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