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最新一期的《密室大逃脱》中,节目组为嘉宾和观众带来了一次意义深刻的家庭教育展,当时已为人父的*与*聊起了各自的“育儿观念”。
当时*说:
孩子的成长不能只依靠严苛的规定与鞭策,也需要家长的认同和鼓励。
而且*还提到了孩子最讨厌的5句话:
1、我什么时候答应过你?
2、我养你有什么用?
3、你再这样,爸妈就不要你了。
4、早就告诉过你了,你非不听。
5、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看到墙壁上挂着对孩子杀伤力最大的5句话时,表情瞬间严肃。
当*听完这5句话的时候,也是感慨良多,更是在节目中许诺:这辈子都不会对小糯米说这5句话。
另外,在接受采访时也对孩子教育观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她称“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认为他们是独立的个体,要给他们独立的思考空间,和自己做选择的权力。”
最后,她还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全的灵*。尊重热爱生活,享受自由人生。她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有他们想要的生活。
此前,*在非常静距离中谈到跟孩子他更愿意去做朋友,而不是以一个妈妈的姿态去相处,还提倡孩子有梦想就要她去飞。
父母养育孩子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他们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完成梦想获得成功。
杨绛的父亲说:“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家长要时刻不忘这个目标,只有独立的人格才能创造出幸福的生活,代劳孩子的一切就会让他们今后失去自我成长和学习的能力,没有什么事情是自然就会的,实践,困难,挫折,才能让孩子更加坚强,勇敢。
2
曾经看过一个泰国短片,一个关于妈妈、女儿、还有凤梨的故事。
视频里的妈妈,没有上过学,以贩卖水果为生。她无法用语言去教育孩子,能做的只有亲身示范。
有一天,女儿提出了,卖凤梨棒冰的想法,得到了妈妈的支持后,却发现完全卖不动。
回到家,妈妈没有指责女儿,也没有直接告诉女儿,具体应该怎么做,而是让她去学习别人怎么卖。
小女孩跑到菜市场,认真观察和思考之后,很快掌握了销售冰棒的秘诀。
视频的最后,母亲说:
“很开心,如果有一天我不在她身边,她也有解决好问题的能力,照顾好自己。”
是啊,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程,但不能陪伴孩子一生。
当某一天,我们离开孩子的时候,希望他们能独挡一面。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他的才智就不会被唤醒,更不可能拥有独立的人格,而只是会被动学习、跟随他人。
胡静在一次节目中,分享了她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她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怎么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她的儿子,小时候很喜欢玩水,经常弄得家里到处都是水。
胡静跟儿子说:“不能浪费水!”
儿子反驳道:“为什么不能浪费水?”
胡静没有直接回答儿子疑惑,她把儿子带到电脑前面,让他看了很多非洲的照片、vido。孩子看完vido发现,原来,世界另外一些角落,还有一些小朋友,是没有水喝的。
从此,他就懂得了珍惜每一滴水,比如带一瓶水到学校喝不完会带回来。
胡静说服儿子的方式,是让他自己探索答案,这就是引导孩子主动思考的讯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要问父母很多不一样的问题,我们普遍的处理方式,是用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打发孩子。
而懂得教育的父母会试着把孩子的问题反击回去,让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或者和他们一起谈论,才是最有帮助的。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从不对孩子随心所欲地说话。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日常的育儿生活中,很多父母会不经过思考地说出伤害孩子的话,扼杀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成长的机会。
3
就在六一前夕,中国社科院等机构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父母有意无意说出的一些话,仍然深深伤害着孩子。
01快去学习/快写作业
想象一个场景:
上班累了一天的你,刚下班到家,想躺沙发上休息一会儿。这时老板一个快整理会议记录!快写季度总结!
你心里什么感觉?是不是恨不得立马挂电话?
其实,孩子上学并没有比上班轻松多少。
在学校马不停蹄地上了一天课,回到家后也想放松放松,却不停听到父母急吼吼地催“快去学习”“快写作业”"快去练琴",孩子不厌烦就奇怪了。
催促孩子学习,潜台词是在责备孩子:你没有时间规划,不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
时间是孩子的,学习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可以监督和引导,但是请不要在孩子耳边喋喋不休地催促,想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
没有人会喜欢每天被提着耳朵催着干这干那,有时间和孩子打响催写作业的拉锯战,不如把学习的兴趣和权利还给孩子。
02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这句话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似乎也不会给孩子多大的心理伤害,为何孩子却很讨厌呢?
因为它是在给孩子的行为定性:“你只知道玩,别的事都不干”。因为一件小事,否定了孩子所有行为,他当然觉得委屈。
当孩子犯错,我们可以批评,但一定要针对具体的错误,千万不能一竿子打死孩子的所有行为。
比如,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批评:
起床真磨蹭,你总是这样。
怎么老是把玩具丢得到处都是?
为什么又欺负妹妹?
请注意,这些话里面的“总是”“老是”“又”,就是在给孩子的行为定性,看上去并不是什么恶言恶语,却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全盘否定,不但起不到督促改进的作用,反而激起逆反心理。
下一次,不妨把这些话换成:
今天是不是玩过头啦?下次注意时间。
早上起床有点慢,明天可以更快一些哦。
为什么下午欺负妹妹?
03不许看手机/看电视/玩游戏
你可能会说,孩子都是贪玩的,不许看手机、看电视、玩游戏,他自然会不乐意,当然讨厌父母说这些话了。
其实不然。
真正让孩子反感的,不是失去玩乐的机会,而是家长的“不许”二字。
“不许”,就是父母把自己架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上帝视角,给孩子的是命令,不容反驳。此时孩子已经处在了不平等的位置,谈何尊重?谈何自由?谈何快乐?
有些时候,孩子的叛逆情绪,是被“不许、不准、不要”这些居高临下的命令激发出来的。
你可以把“不许”改成“可以”,在和孩子讨论后,加上一些限制条件。
可以看手机,但是只能玩30分钟。
可以吃冰淇淋,但是要在饭后一小时。
可以买玩具,但家里已经有的就不再买了。
你会发现,孩子的叛逆情绪会慢慢减少,而且渐渐有了规则意识。
身为父母,请时刻提醒自己:孩子不需要居高临下的爱。
04真没用/真笨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经常被父母骂“你没用”,是一种什么体验?
最高赞的回答让人心疼:
小时候,当爸妈骂我“真没用”“太笨了"的时候,我的心,我的身体都在抽搐。然后听着听着就心痛了,痛着痛着就麻木了,现在真的成为了没用的人。
很多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是敏感的、恐慌的、战战兢兢的,但同时,他们又很爱父母,不愿意怨怪他们,只是很努力让自己达到他们的要求。
父母的要求和孩子本身的愿望,产生分裂,日复一日地折磨着孩子,最后长成不自信的样子。
有时候,最伤人的不是拳头,而是舌头。
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口不择言,伤害孩子一生。
05你看别人家的孩子
在中国新闻网发起的投票中,27.5万参与投票的网友,几乎有一半人最讨厌听到的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
原来,伤孩子最深的,不是“不要你了”,不是“你没用”,而是父母的比较。
这种比较的底层逻辑是:父母潜意识中否定自己的孩子,却想通过激将法让孩子奋起直追。
殊不知,这种方法往往事倍功半。
当父母开始比较,孩子心里最后一点精神依靠都没有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请不要只看到其他孩子的好,却看不到自己孩子也很努力,也在渴望得到认可和鼓励。
请不要再说这些孩子讨厌听到的话了。
多看看孩子的优点,你的一句肯定、一句鼓励、一句信任,都是孩子形成良好自我认知的力量支撑,唯有如此,他才能变得自信、阳光、鲜活。
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思维,要像对待大人一样,和孩子交谈、讨论。
正视孩子的需求,把我们的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格独立的、值得尊重与倾听的人,给予他们爱与信任。当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时,他的内心是幸福且愉悦的。
点击下面图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