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种湖南农村的一种地道的小吃,名字糍粑。原材料很简单,只有糯米。加工也不是很复杂,在湖南地区,特别是快过年的时候,几乎每家都做,办红白喜事都是作为送礼用的,所以它除了用来吃之外,还有其它用途。今天给大家讲一下制作流程,首先把糯米泡两天,洗干净,再用簺子把水滤干待用。再把糯米放入木制蒸茏,压实,用慢火蒸,其间要用筷子在米饭间弄几个孔,以免饭不熟。
蒸熟的米饭也是有讲究的,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在烧火的时每隔5分钟要去看一下有没有熟,最好的办法是品尝。太硬在加工的时候会打不烂,太软会粘工具,所以蒸米饭是一项技活。这个在邵阳农村,几乎每家都有的工具。木制工具的原料要找比较硬实的杂木,用来舂糍粑用的。一种是石头做的,也要硬实的石头,在农村叫“坠框”。要想摆平这两样工具,首先要找三个以上壮实的劳动力,才能糍粑舂出。
将蒸熟的糯米饭臼适量放入专用舂糍粑的石槽中,用专用的粑杵,一个T形的,一个一字型的粑杵。两个人相互朝一个方向揉搓,把糯米饭揉烂,然后再开始舂打,舂打时两个人要相互配合好,一上一下,切记不能同时上下。舂打至糯米饭完全可以拉丝。舂糍粑需要有很大的力气,每次放5斤左右的米饭放里面,大概舂6-8分钟,不能太慢,凉了就捣不烂了,所以除了有力气还要有速度。
一定要有一个手感好有经验的人,用新鲜的棕叶搓成的绳子在粑杵上绕一圈,把糯米团勒下来。把糯米团揉成一团,在一光滑处,一揉一搓一拧,一个粑的初坯就成型了。然后再换一个方向,用同样的方法,一揉一搓一拧,大小要均匀,要备好的米粉裹住,以免粘住。做糍粑必须人多,一般七大姑八大姨都都会来帮忙,除了气氛之外,最重要做的时候要速度。把舂好的糯米团,用粑杵挑起放在撒了米粉的簸箕里。其实就像做包子一样,讲究的是手感和速度,大家有说有笑,5斤的糯米饭不到5分钟就全部做完。
有工具的家里就一定备有粑印模板,如果是家里做喜事,粑数量的较多,那还得去邻居家里借用。把初坯用手压成扁圆,放进专用的模具里(模具全是木板刻印,每个模具的花型各不一样)。用手轻轻压紧,大概放置十分钟待糍粑凉了,就可以拿出来,整齐的放在备好的桌面或其它平整的地方继续凉彻底。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做的就是往糍粑上盖花印,如果很多小孩子都在,那肯定会有小朋友因为盖花印的事而弄哭,现在回想,真的很趣。将印好花的粑,放在通风阴凉处晾二十四小时之后,就可以食用。至于怎么吃,那吃法多着了,可以油煎、火烤、放入糯米甜酒里煮着吃。油煎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加盐或者加糖,也可以什么也不加。烤火的时候聊聊天,顺便烤上几个,边聊天边吃,那个香至今还在回味!
今天的介绍到这时就结束了,不知道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有几个吃过的呢?如果您刚好是湖南人或者还是邵阳的,那就肯定吃过了,那能否勾起您的回忆呢?感谢大家的阅读,您一个赞老板就加一毛工资,评论加两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