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灯与打灯
从正月初五起,开始送灯活动。主要是舅父给外甥送灯,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的谐音)。
灯的式样很多,有宫灯、碌碡灯(圆灯)、莲花灯、盆灯、羊灯、鱼灯等,还有各式各样的花鸟灯。一般送一对灯笼,10根蜡烛,10根麻花,连送12年。
孩子接到灯后,每晚打(挑)灯成群结队地玩耍嬉闹,直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的“玩灯”叫做“闹灯”。或者把正月十四日晚上的打灯叫做“玩灯”。正月十五日晚上的打灯叫做“闹灯”,正月十六日晚上的打灯叫做“完灯”。因为明年不能打旧灯笼,打旧灯笼,舅父就会害红眼病,这是民间的忌讳,所以把灯笼打完了事,就是“完灯”的含义。
灯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观灯活动,逾来逾兴旺发达,规模也逾来逾加庞大。民国以来,全省各地区、各单位都在元宵节前后,举行盛大的花灯展览。灯的品种花样翻新,古时的花灯只限于油灯、漆灯、蜡烛灯等,那时的“火树银花”也不过只限小手工业罢了。现在的电子化和机械化,给灯展增加了崭新的内容,如大型的电动灯、机械化的灯充满灯市,所以观灯的活动,规模空前盛大,人数倍增,形成了成千上万的观灯活动。
吃元宵、喝米面茶
元宵节当天吃元宵,这是节日的特有风味食品,一般是在正月十五日晚上吃。元宵是用糯米粉合成面,内包糖馅(芝麻、花生、枣泥等),做制成圆形;多数是用馅做中心,外滚粘米粉而成圆形。前边叫汤圆,后边叫元宵。因形状是圆形,象征全家团圆。味道香甜,意味着日子过得美满甜蜜。这天,出嫁的女儿给娘家送的礼品是元宵,娘家招待来客也是元宵。元宵节当天,还要喝米面茶。米面茶是用米粉拌入清油、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等炒熟而制成的,类似油茶。俗话说:“吃了‘五豆’就糊涂,喝了米面茶才清醒。”意思是说,从年前腊月初五吃完“五豆’’(用五样豆煮成的粥)后,就糊涂了,不惜金钱,大办年货。为了讲排场,可能造成浪费。喝了米面茶后才清醒了,觉得这个年花费太多了,从此后精简节约,勤劳生产过日子。
灯球、灯树、灯轮
早在唐代长安,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在广大的农村中,盛行放灯、观灯的风俗活动。当时在长安城繁华的大街上、树枝上,悬挂许多“灯球”,远看好像颗颗明球、五颜六色,煞是好看。这种风俗的遗迹流传到现在,每年的元宵节,繁华的地带,在树枝上、城门上、电杆上、土堆上,高悬各式各样的花灯,供人们欣赏。
“灯树”是从唐代起就兴起的风俗。每年元宵夜,长安仕宦人家喜欢制作灯树。灯树高达数十尺,树干用丝绸缠绕,树枝上悬灯万盏,远远望去,五彩缤纷,霞光万道。苏味道的诗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是这种境况的描写。“灯树”的风俗一直流传不衰,现代的元宵节或其它盛大节日,仍有“灯树”之举。所谓“火树银花”,即指此而言。
“灯轮”乃元宵节闹灯又一景,高悬“灯轮”的风俗,早在唐代长安就很盛行。人们在制作“灯树”的同时,长安的皇亲国戚,为了夸富斗威,他们不惜用大量的丝绸铁丝,制作比“灯树”更高级的“灯轮”。灯轮高达几十米,上缠五色丝绸,装点金玉宝器,悬彩灯万盏。除圆心主灯(都是大灯)外,周围还有许多花灯围绕,可以转动,有立体感、动态感,十分壮观。此风俗流传至今,每逢盛大节日,仍可在城乡的许多地方看到。
放天灯
“放天灯”是一种民间节日娱乐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除大闹花灯外,还流传一种“放天灯”的风俗。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据史可查唐时已有此举。点放天灯是为了增添灯节日的气氛,把观灯活动引向一个新的高潮。天灯一般为圆锥形,大小有如背篓,用木片作骨架,外面糊白纸或红纸,灯底部绑着一个十字架,里面放一盏菜油灯。放时,灯贴着地面,点燃油灯后,周围用土密封。当灯火将罩内氧气燃完,仅剩二氧化碳气体后,去掉周围的土,灯就自动上升,高度可达米左右。天灯在空中随风飘荡,直到灯火熄灭,才慢慢降落。
亮眼睛、游百病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期间,新媳妇要从娘家赶回婆家,亲手将婆母卧室里的灯点亮,名曰“亮眼睛”。据说,可以促使婆母的眼睛明亮,办起事来,明快果断。以此孝行取得婆母的好感,搞好婆媳关系。
“游百病”的风俗,每年元宵节期间在千阳、虢镇一带可以看到。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大开城门,男女结队春游。女子头上插柏树叶、戏秋千。当地人称这种春游活动可以除百病,蛇蝎五毒不缠身,驱逐邪恶,发扬正气,事业兴旺,财源发达。古时,这天县衙开放礼堂,知县(县长)太太接见民间妇女,并给群众散送干果。
文/赏心乐史,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